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视察时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省委省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动青海工作的根本遵循,提出“四个转变”新思路。近年来,甘河工业园区始终坚持省委、省政府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战略,以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为手段,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生态保护,为推动园区绿色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甘河工业园区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方面实践情况
2006年以来,甘河工业园区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加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培育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资源、产业和产品的循环格局。
2014年,针对园区环境容量不足、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园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开始编制《甘河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实施方案》和《甘河工业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并开始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在园区的实践开端。
(一)建设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2014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将园区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明确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循环化改造的主要支撑项目和相关保障措施,园区12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截止目前,际华江源铬铁尾气回收利用等8项循环化改造项目实施完成。园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由2013年的4.16吨标煤/万元降低到2016年的4.02吨标煤/万元;单位生产总值水耗由2013年的13.72立方米/万元降低至2016年的13.2立方米/万元,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建设低碳工业园区试点。2015年,国家工信部等部委将园区列入国家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明确了园区低碳化改造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低碳化改造的主要支撑项目和相关保障措施。截至目前,已完成黄河鑫业新型阴极钢棒技术改造、青海百通集中供热节能技术改造等11项低碳化改造项目,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比2012年下降16%,低碳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三)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一是产业布局逐步优化。2006年园区整合以后,先后将之前建成的粗铅厂、水泥厂等7家生产设备落后、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了关停拆除。2014年以来,园区又对能耗高、排放大的西矿锌业、天泰制钠等13家企业进行了停、改、关综合整治,企业整改不达标或无力整改的坚决予以关停,腾出了有效发展空间。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园区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依托150万吨电解铝产能基础,先后引进了鲁丰鑫恒、力同铝业、鑫豪铝业、苏锡铝业、盐湖特立镁等铝压延加工企业,实施铝板、铝材、铝基合金、铝镁合金等铝产业延伸项目,实现铝水就地转化加工,铝水就地转化率达到80%,铝加工业产值达260亿元。同时,引进实施盐湖海纳PVC一体化项目,青海瀑正、青海昊盛、邹新、茂发等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按照“吃干榨净”的思路加大冶炼废渣、化工企业废渣的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园区逐步迈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三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近年来,园区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开展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装备水平,矿热炉烟气余热发电、双阴极钢棒改造等一批传统产业走在技术改革前沿。
(四)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园区按照“不欠新帐,多还旧账”的原则,不断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污染治理。2014年,空气优良率达52%、2015年达到57%、2016年达到60%,出境断面水质不断改善。一是不断扩大生态绿化覆盖面,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实施荒山荒坡、退耕还林、边角地及道路绿化2800亩。二是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建设完善了生活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业废渣堆场及循环利用、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环境应急物资库、污染源在线监控等设施。正在实施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环境监测站等项目。三是各企业累计投入环境治理资金12.4亿元,先后实施水、气、渣污染防治项目169项。四是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累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1起,共处罚金560万元。
二、当前园区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面临的困难
园区在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处于传统工业园区向高新技术园区和绿色生态工业园区的转型,在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产业链条短。由于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科技和精细化程度不高,主要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特色化工的初级产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关联度底,产业链条短,多种有用成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实现向经济优势转化。亟需建设一批产业链节点和循环利用的关键项目,以加快延伸产业链,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形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特色化工三大产业间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以及副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相结合的资源循环圈。
二是科技创新基础薄弱。虽然园区已有技术咨询、专业研发中心、循环经济研究院、职业技术学校等6所机构,但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科技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公共科技平台建设仍然滞后,对园区扩规升级的制约影响日益凸显。循环经济产业链连接、废弃物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应用薄弱环节已成为甘河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亟需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加快实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环节攻关和公共技术应用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是发展绿色园区的政策与激励措施有待完善。目前园区没有出台专门指导绿色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产业升级、环境治理、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也没有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用于指导绿色生态工业园区改造建设工作。
四是园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较重。园区按照当时的产业定位,引进实施的电解铝、铁合金、化肥等项目虽然在推动园区经济发展方面做了贡献,但这些项目投资大、能耗高,虽然能达标排放,但排放量大,直接影响园区环境承载能力,造成园区环境结构性矛盾。
三、加快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对策建议
甘河工业园区作为全省重工业聚集区,不仅要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应有贡献,更要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努力践行“两个绝对”,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进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为抓手,促进园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保持和强化生态定力,提高产业准入标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在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前,园区将进一步保持和强化生态定力,不断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把握好“生态优先”、“发展率先”两个关键,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把资源综合利用率、环保技术水平作为首要审批条件,建立绿色准入机制,进行前置评估,严把环境标准,提高环保门槛。根据园区环境承载能力,不再布局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入园区。同时,按照总量控制和等量置换的原则,凡新入驻投产项目排放量均从园区减排量中置换或交易获得。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加快推进同鑫化工等企业重组。二是落实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集中力量实施好际华江源铬资源综合回收、盐湖特立镁车用镁合金件等29项技改项目,积极构建在全国有影响的铝及铝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三是补齐创新短板。落实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要求,加快实施青海快驴院士工作站,积极推进六氟磷酸锂、锂电池负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三个重点实验室和中关村生态环境检测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项目实施。四是强化科技人才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育5名技术和管理高级人才,充分激发高级人才的积极性。
(三)引进和实施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围绕我省构建“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西宁市“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建设光伏制造及千亿元锂电产业两个基地,加快建设四个产业园(镁基新材料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智慧环境产业园和静脉产业园)。着力引进高精度铝彩涂板、铜合金导线、铝电解电容器、轻量化铝镁合金压铸件等有色金属新材料项目,引进光伏背板及支架、动力锂电池纤维材料隔膜等新能源项目,引进绿色建材项目和铁路货场、商贸写字楼等生产性服务项目。
(四)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以实施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方案为契机,围绕促进有色金属、特色化工产业链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实施尾气综合利用、烟气回收、电机节能、余热发电、脱硫脱硝等一批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型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东西区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业固体废物堆场及循环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调试运行,促进企业循环生产、园区循环发展、产业循环组合。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突出抓好黄河鑫业、鑫恒铝业、云天化、西部矿业等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强化污染源治理,积极推广先进节能、节水、降耗新工艺、新技术,支持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清洁生产。引领生产方式向绿色、柔性、职能、精细转变,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引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力争2020年,循环经济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
(五)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屏障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构筑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提高园区生态治理和绿化覆盖率,加快实施12000亩荒山荒坡绿化和东区河道水质改善工程,2017年全面完成1000亩山体及边角地绿化工程,加速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同时,调整出甘河西区6540亩工业用地,用于支持西宁市园博园规划建设,进一步促进园区未来产城融合发展,为推进城市绿芯森林公园和构建“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韩福萍